东北秧歌姥家门口唱大戏

姥家门口唱大戏

姥家门口唱大戏
编导 王海峰
单位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道具 手巾花
年龄 青年
时间 2009
演员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专辑 第九届桃李杯比赛民族民间舞群舞 第三片
难度 适中
风格 热闹,流畅,欢快
颜色 红色
姥家门口唱大戏 的视频播放正在更新
桃夭暂无下载
姥家门口唱大戏赏析

东北秧歌作品《姥家门口唱大戏》是由王海峰创作,并由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在第九届桃李杯比赛民族民间舞群舞 第三片演出;收录在舞蹈作品库的艺术舞蹈分类中,是一个男女群舞,适合青年舞蹈。舞蹈作品库编辑将《姥家门口唱大戏》这个作品颜色属性归类为红色,技巧含量归类为中,难度归类为适中。

第九届桃李杯群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组)表演一等奖、剧目一等奖;院校原创教学剧目奖(群舞民间舞)


=============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媳妇,小外甥也要去……
  这是一首写实的童谣。在那淳朴而久远的年代,唱大戏曾经是那么重大而热闹的事情。
  我的记忆里并没有在姥家门前看戏的情形,大约是距离姥姥家太远,去看戏实在不方便吧。倒是记得别的小伙伴被姥姥家接走看戏时的一脸骄傲,和我心中的一些艳羡。
  过去农村唱戏一般都是在农闲时,挂锄之后,农人们看着庄家长势不错,眼看是一个丰收年了,就撺掇着接戏。偶尔也会因为天太旱,在龙王那里许了愿,要唱几出戏给龙王听,好让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在淳朴的人们心里,龙王也是爱热闹的人。不论因为什么,唱戏都是一件让所有人都很高兴的事。
  看戏这样热闹的事,当然不会一家一户独享,热情好客的乡亲总要把老亲少友都请来的。正像童谣中所说的,接姑娘,唤媳妇,十里八村的姑姑姨姨也都要请的。那时节村里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家家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杀鸡烹鹅,炒瓜子,烧茶水,热热闹闹,其乐融融。
  唱戏一般都是在晚上。可是太阳还没落山,一群小孩子就早早地吃了饭,有的拿着板凳,有的抱着垫子,到戏台底下去占座了。一家人亲朋好友的都来了,总得有个好地方坐吧,大人们不好意思,就把任务悄悄交给了孩子们,小孩子们也乐得去一显身手,每家的孩子都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儿,或大或小,或偏或正,乡邻们淳朴,虽然孩子们占了地方,可是看见外村的亲戚来了,也还是往里让,把好地方好座位让给别人。
  戏台一般都是临时搭建的,有时是木板的,有事就是拖拉机的车斗,打开一面,正好三面有护栏。戏台四角绑上四根木杆儿,拉上灯泡,就是简单的灯光。太阳一落上,锣鼓点一响,村民们就络绎从家里出来,互相招呼着来到戏台前,这时各家的孩子都英雄般挥着胳膊招呼着自己的家人。于是女人们领着自己的亲戚朋友,说说笑笑找到自己的位置,趁着戏还没开演,大声的谈天说地,打听一些彼此相熟的的人,问问孩子老人,男人们就都聚到一边说笑去了。小孩子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便也挤出人群,疯闹起来。
  戏一般是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唱戏的也多是本乡本土的人,虽然都化了妆才上台,可是人们还是很快就认出了他们是谁,很快就有人介绍了他们姓甚名谁,家住哪里,年方几何,甚至男的娶了谁家的姑娘,女的嫁到谁家,不一会儿大家就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这些人也都是半专业的演员,农忙时在家干活,闲时搭班子唱戏。虽然如此,也有些名角,什么“对眼”、“大华”都是叫得响的人物呢。如果一个戏班没有几个这样妇孺皆知的人物,那戏班也就没人愿意请了。
  正戏开始前照例是“小帽”,演员们伴着音乐在台上舞蹈歌唱,也会有插科打诨的说口,引得人们阵阵哄笑。有时候男人们还会在台下起哄,嚷着让演员来点“粉的”,大约是演员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男人们开心而放肆地在那里笑,女人们则别过脸去和身边的人说话嗑瓜子,一些比较泼辣的女人也会大声嘲骂那些男人。正戏都是些表现忠孝节义和浪漫爱情的故事。包公岳飞杨门女将这些忠臣良将的故事让人听得豪情满怀豪情万丈,而西厢记回杯记之类的故事,又让人看到了弱女子对爱情的坚守。一个晚上,同一个戏台,却让人心潮起伏,一会儿欢笑,一会儿悲戚,人们的情绪就这样随着台上的两个人的说唱舞蹈起起伏伏着。
  然而哭哭笑笑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却别有自己的乐趣。孩子们喜欢的是戏台以外的事情。至于戏台上震天的锣鼓声,戏文的内容他们多数时候是并不关心的。他们宁可去关注奔着亮儿飞来的各种昆虫。一个大肚蝈蝈飞到台边,眼尖的孩子看到,赶紧跑过去捉,情急之下没捉到却差点磕掉了门牙;一个蝲蝲蛄啪嗒一声落到了灯泡上,几个半大小子就猴在电灯杆子下瞪着眼睛看;几只花翅膀的蛾子绕着灯飞来飞去,一些好奇的女孩子的眼光就都被吸引了。好多小昆虫嗡嗡嘤嘤地上演着飞蛾扑火的悲壮,小孩子在人群间钻来钻去上演着童年的喜剧,因为影响了大人们看戏,不时地会被骂几句。于是我们又跑到最外边宽敞的地方玩我们的游戏,或者去买五分钱一支的冰棍儿。小孩子的戏,要比戏台上唱得欢快,唱得有味道。
  夜渐渐深了,风也不知不觉凉了,远处田间传来几声蛙鸣,戏台灯光照不见的地方显得黑黝黝,有那么一点诡异骇人的味道。跑累了的孩子陆续回到各自家人的身边,安安静静看着台上人唱着台下人的悲欢离合,在阵阵锣鼓唢呐声中,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的故事都被两个人演绎着。可是小孩子的心还承载不了那些繁复的故事,那鲜艳耀眼的衣饰,优美的唱腔,甚至逗得大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笑话,也不能长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于是,小孩子就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的星星,想着月亮里的嫦娥和桂树,闻着淡淡的草香,朦胧中便进入了梦乡,直到戏散了才被叫醒,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回家。
  看过戏的白天大家便有了更多的谈资。吃过早饭,大家便聚在阴凉处,评论着谁的扮相好,谁的唱功好。那时候还没有粉丝的说法,但也有自己的好恶,有些时候也为自己喜欢的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孩子们也不闲着,淘气一点的,会偷偷跑到戏班住的地方去探班。回来就绘声绘色地讲演员们怎么在做饭,谁在睡觉,谁在唱戏,尽管有时候把人名都弄混了,但大人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戏班在一个村也就唱三五天,曲终人散,又被别的村接走了。来看戏的亲朋好友也都陆续回家,生活又恢复了它的常态,日子依旧平静如水。于是老人哄孩子的时候又会唱起那首童谣:拉大锯,扯大锯,老姥家门口唱大戏……
  人们在心里期盼,来年还会风调雨顺,挂锄的时候好再接一台戏。
  好久没在乡间看戏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村渐渐没有了唱戏的习俗。大约是因为有了电视吧。也曾在省城的一家剧院看过地方戏。票价不菲,看的人很多,而且都不是农民。桌上是精美的果盘功夫茶爆米花,舞台布置得很华丽,灯光音响都是现代化的。演员绝活不断,台下掌声不断,观众们随着演员一起拍着手中的道具,那气氛简直不知何者为演员何者为观众,用时下流行的词说,那叫happy。可是看过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足之感,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或许,缺的就是那么一点乡土气息,缺的就是那么一点人情味吧。
  那首童谣又不知不觉地在耳畔回响了:拉大锯,扯大锯,老姥家门口唱大戏……


姥家门口唱大戏的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