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实际构成

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实际构成

  • 2013-02-19
  • 佚名

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实际构成张素琴 一、从关于“原生态舞蹈”的批评说开 以西藏歌舞为原材料、以杨丽萍为“形象代言人’.2005年创建的“九寨沟容中尔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创造

跪到《长袖舞》的活体的身体表达。两者酿就了灵肉体的舞蹈的“蔽谜”。
  1977年,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约翰·布莱金编辑出版了《身体人类学》,破了将人类学划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二分法,论证了二者的一体化:  “社会性的身体制约着生物的身体被感知的方式。由于身体的生理经验总是被社会的范畴所调节修饰.因此它确认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观点。在这两类身体经验之间的持续的意义交换,使得一方都会强化对方的范畴。作为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r身体本身就成为某种高度限定的表现媒介”。中华目国初年史学家李证刚先生写的《西藏佛教史》兼涉了布菜金的一些观点,该书从身体到信仰到人格描述了藏目族的灵肉一体:  “西藏之民族,世界上最良善、最完全之人格,最不可思议之民族也。其性质温厚,其言御实,其思想高远,其身体强悍  自得其乐,而不懈与世竞争 ……何如哉?藏地之严寒高燥,藏人之聪颖强忍,微佛教孰能使之安居自乐,而不扰害世界者?则佛教与西藏民族之关系,诚有不可思议者也”。“佛教是宗教,是哲学,是充满辩证法的一门学科。由于它的宇宙认识论基础是辩证的,因此,在大原则下它对徒的思想控制也是基本开放的,自由的,舒展的,允积蔷修行,尽力追求欢乐,追求幸福,用歌舞形式龋弘佛,祈求人类和平、安宁。在这宗教哲学影响下,舞受到鼓励,人们的情绪趋向于轻松  藏族远古舞很早就铭刻了这一心理烙印……这些专家学者的话语为我们先期阐释了《藏谜》应该具有的舞蹈内核与形态。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中国的地理台阶上了一层,灵肉一体的舞蹈也上了一层台阶——以自然崇拜为核心舞蹈开始向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后世宗教)合一的舞蹈转换,前者《太阳鼓舞》中太阳崇拜和《烟盒舞》中生殖崇拜的自然身体呈现已经向和大昭寺的转经简和青海玉树“卓”归顺,而且是五体投地。如此卡通式的《牦牛舞》就失却了风格的统一,骤然跌落到中原的第一台阶.甚至跌落到了“相似佛法”中非主流社会的《大头和尚戏柳翠》之下,绝非“原生态”了一因为原生态的西藏《牦牛舞》和中原主流社会的《龙舞》、《狮舞》一样.是很尊严的,是漆黑强劲的牦牛和洁白飘动的哈达台一的“第二自然”的舞蹈。致于主打的宗教题材的世俗独舞作品《荷花度母》,无论其是神还是其身体律动的原型,也非“原生态”.其神性的张力尚不如末饰神而神性自在的《雀之灵》 …… 这是鸡蛋里挑出的两块小骨头。

    三、批评的功能

    在舞蹈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作品是演完了就完,批评却没完没了——不仅要进行价值判断¨匝便说一下,我们现在的舞蹈高等教育的种种史论课程中,缺乏这种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对经典进行解读.使它变得弥足珍贵。而没完没了受到批评的作品恰恰是艺术品和潜在的艺术品,因为它们不是那种言以蔽之、甚至可以不理睬的文化快餐。《藏谜》中有一个观念是原生态的一“轮回”.它甚至是主题和线索,在作品中受到特别关注。同理,受到多视点批评关注的舞蹈是要去完成戴着文化“镣铐”跳舞任务的舞蹈.是可以轮回的舞蹈一这也就是当初的《云南映象》为什么还一直能跳下来的原因。现在.当我们能不停地转换批评的钻面一如上述从宗教艺术学和身体人类学米批评《藏谜》时.其实已经从侧面肯定了《藏谜》的探索价值,也从正面给我们今后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一面面出门前自鉴的镜子。
    可以说,舞蹈史学是一种纵深开阔的背景性的外部研究它描述了舞蹈作为文化形态的意义系统的由来与发展:舞蹈理论是一种舞蹈本体的艺术性的内部研究,它剖析了舞蹈作为风格性的审美体系的特征:而舞蹈批评则是建立在前两者之上的对舞蹈现象与作品的价值判断与阐释。它与舞蹈演员、编导和教师共同合力,才能推出海面上银光闪闪的冰山一角的作品,这已经被世界舞蹈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尼采说:  “没有事物,只有阐释”。舞蹈批评中的阐释是一种“二度创作”。具体说,这种阐释不是将舞蹈作品做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然后放弃形式,只一味地找出其内容,所有的内容阐释应该从舞蹈的身体语言形式中自然流出。它应该是舞者的助手和传播者,使其意识不到的或者晦暗不明、曲折错综、难以掌控的情感、心理、意识形态一一彰显。最低限度,批评可以反向激励舞者。伽达默尔认为:说到底,阐释学是一种艺术,它将把我们前意识扩展到我们的“狭隘性”之外,使我们又能把一种声音送给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其他的人民。当舞蹈被置于这样个高台上被观看时,它就成了纯艺术了。像艾夫曼《俄罗斯的哈姆雷特》、《红色吉赛尔》中眼花嘹乱的技艺、深邃博大的情怀和提供思辨的哲理。
    《红楼梦·三十四》回写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来探望。宝钗“眼圈微红”,一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的宝玉感动万分,  “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    如果我们的舞蹈实际构成的两个部分都相互“早听人一句话”.许多作品就不会事后让人看着“心疼”了。

 

Vbv中国舞蹈资源库

上一页  [1] [2] Vbv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