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坎门鳌龙鱼灯舞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
坎门鳌龙鱼灯舞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
- 2013-09-06
凡是华人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舞龙灯也被世代承袭,成了源远流长的民间习俗。
凡是华人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舞龙灯也被世代承袭,成了源远流长的民间习俗。
玉环是有移民史的海岛县。缘于居民祖地习俗遗存,龙灯式样略有差异。最具玉环本岛地方特色的,要数坎门鳌龙鱼灯舞。
2011年夏,坎门鳌龙鱼灯队作为我省惟一应邀的民间表演团体,参加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演出活动并夺得精品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曾选播了鳌龙闹海万鱼戏浪的精彩画面。同年秋天,又受邀参加杭州举行的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再一次展示玉环坎门鳌龙鱼灯舞的精彩。
在中国版图上,我县当属并不显眼的弹丸小岛。2011年,出自这块小岛的坎门鳌龙鱼灯舞,先后两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文体盛会的演出活动,这不仅表明中央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也说明海岛、海洋背景的坎门鳌龙鱼灯舞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各地群众和行家的认可和肯定。
一
坎门渔民世代耕海牧渔,闯海搏浪的生存方式铸就了坚韧顽强的群体性格特征。鳌龙鱼灯舞的舞者,原本就是世居海岛、捕鱼为生的渔家汉、渔家女。舞者既是舞蹈的合成“材料”,又是这一舞蹈的集体创造者。他们的大海情感记忆和生存生活的体验,抽象化为舞蹈肢体语言,使这一原生态的群体舞蹈带上浓厚的海岛文化色彩。如果要问坎门鳌龙鱼灯舞有什么亮点,那就是人、鱼、龙热烈共舞中,展现渔家闯海搏浪的自豪与满载归来的酣畅。人们看到的鳌龙摇头摆尾,招摇于广众的昂扬神态,恰是渔家敢闯敢拼、争强好胜的搏海精神的张扬……
笔者了解到:鳌龙鱼灯舞融入玉环当地民俗文化,至少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篡编的《玉环厅地方志·风俗篇》就有元宵节庆习俗的记载:“……制兽鱼鳞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环观如堵……”等具体描述。相沿至今,鳌龙鱼灯舞依然是民间节庆民俗活动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
鳌龙鱼灯舞中,龙头鱼身的鳌龙形象,原是民间创造的精神产物,自然界并不存在这类物种。但它在渔家想象中却是万鱼之首,是护卫水族,共生于大海的鱼王化身,而且坚信这万鱼之首,会有一天要化为巨龙,腾飞上天。此外,民间早有赞誉强者、胜利者“独占鳌头”的说法:谁立足鳌头,谁就是第一名,就是强者。鳌龙也由此有了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到了新年元宵节,这王者之气的鳌龙,引领“……鳞鱼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送去新年快乐和鱼虾丰收的祝福;送去富足有余(鱼)的期盼和希冀。因而,鳌龙成了渔家吉祥物,所到之处“环观如堵”,无不广受欢迎。
鳌龙鱼灯舞中的“耍龙珠”一节,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寓意:舞手以娴熟俏皮的肢体动作挥舞龙珠,逗引鳌龙戏珠。乍看是鳌龙戏珠,实际也是人在戏龙。形象地展示人与龙和谐共处、共欢同乐的美好意境,彰显人神融合共娱的理念,凸显了渔民的乐观、自信,敢与鳌龙共舞,闯荡大海的豪迈气派。
鳌龙鱼灯在舞手的操弄下,以翻、滚、腾、跃的大幅度动作,引领水族鱼贯成阵,翩翩起舞:鳞光闪烁,脚铃叮铛,极致展示五彩缤纷的海洋世界以及无比丰富的水产资源。同时也显示渔民对开发海洋的美好憧憬。
鳌龙鱼灯舞传承了“点睛” 的传统古老仪式。“点睛”后的鳌龙鱼灯,在渔民的潜意识里被视为附着神灵,而萌生敬畏感。这种敬畏心理,往往衍生为凝聚人心的内驱力。通过“点睛”仪式预示或暗示:在鳌龙神灵的护卫下,将神秘的海洋世界,化为渔民的自由王国的远大梦想的实现。
“点睛”仪式未必就是先民“祭海”的承续,但从鳌龙鱼灯舞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所表明的意念,一样是生存、富足的祈愿。舞蹈粗狂、强劲、高调的整体表现风格,依然保留着渔猎文化的印迹。
自古至今,渔民的生存、生活和实现富足,无不有赖大海,和对大海大洋资源的开发。鳌龙鱼灯舞以舞蹈形式,彰显渔家寻梦海洋,实现富足的自信、自强、自乐。这正是传承几百年的坎门鳌龙鱼灯舞人文价值的深刻体现。
二
鳌龙鱼灯舞的整体创造,融合了舞技,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就制作鳌龙和鱼的灯具本身,是对古代的纸扎工艺的传承。设计制作鳌龙与不同种别鱼的主体外观形象的定型,和细部线条勾勒、色彩表现等,无不展现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和绘画技法的娴熟老练。在塑造不同鱼种形象方面,巧妙运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强化表现不同鱼种的特征部位,达成外观形象更真实、更鲜明。对鱼体背脊、尾巴、鱼翅鱼鳞的细节部位,则以抽象、概括的艺术手法,简化成非规则的象征化图案,使其意韵真实到位,又富于装饰艺术效果。有的把民间常见的花卉、飞禽走兽,移植到龙和鱼(灯具)身上来,显示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和奇妙的想象力。更有意思的是:虎脸经过变形简化处理,移植到玉环花龙的上腭,“虎脸龙头”成了玉环独有的地方特色。同样这张虎脸也被移植到坎门鳌龙半球形的上腭,不但从未有人质疑,反使鳌龙增添威严和神秘的视觉效果。
鳌龙鱼灯舞的整体色调:鲜艳、热烈、明快。它跟朴实、温良、豪爽的主流群体性格,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早已成了群体性的审美习惯。尤其在农村,大红大绿被视为吉利、兴旺的色彩。民间流行的“红包”、“红利”、“红喜事”等,说明民间审美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标准,凡吻合民间审美习惯的喜庆色调,总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音乐在特定条件下震撼心灵,激发情感,甚至让人产生时空幻觉的迷人效应。跟鳌龙鱼灯舞相匹配的锣鼓乐和哨呐吹奏乐,营造欢快热烈的广场气氛,牵发着人们特别是渔民的大海情感记忆,产生翩翩联想:演舞场上的鳌龙和渔民熟悉的各种鱼,明知是人工制作的灯具,却在锣鼓、哨呐营造的火爆气氛中舞动时,瞬间视觉里变得鲜活而有生命。把舞蹈中场景,想象成鳌龙水族呼啸四海的奇观,不禁欣喜若狂。
坎门鳌龙鱼灯舞来自民间,具有原生态草根性、群众性和民俗性,多重特性。是一种自己表演自己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它的创造成形所融合的多种艺术元素,在演舞中得到充分展现,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
几百年来,坎门鳌龙鱼灯从乡村舞到城市,从海隅小岛舞到首都北京,日益显示其娱乐群众振奋人心的魅力。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日益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同,并且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经申报获准:坎门鳌龙鱼灯舞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深信:今后的坎门鳌龙鱼灯舞在文化政策的支持保护下,继续保持海岛文化特色,在传承中有所发展、丰富和创新,有望打造成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精品。正如2011年10月参加杭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演出前夕,这支表演队的负责人对电视台记者说的话:“要让坎门鳌龙鱼灯舞走出国门,舞向世界!”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