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泉州民间舞蹈 手舞足蹈间的魅力
泉州民间舞蹈 手舞足蹈间的魅力
- 2013-09-06
《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当歌唱都不足以表达情绪时,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吧。这,就是舞蹈的魅力。
盘点泉州民间舞蹈,没有不欢快的。要不,怎么像“输赢笑笑”的泉州人风格呢?
参加今天擂台赛的三个舞蹈项目,是大家很熟悉的拍胸舞、火鼎公婆和彩球舞。
关于他们的来历、演变和传承,故事好长好长。泉州的多元包容,在这些舞蹈上,均能得到体现。
拍胸舞是闽越族的土风舞,火鼎公婆是宗教的神圣仪式,彩球舞则源自中原的贵族喜好。
擂台上,他们一个拼历史,一个拼胆识,一个拼功夫。究竟谁才最能代表泉州民间舞蹈,你来投投票。
魄!这是一种只属于男人的舞蹈。
赤裸上身,拍胸击掌,狂野粗放,俗名拍胸舞。
男人的舞蹈,不如女人的婀娜多姿,他只有七个动作,因此也叫“打七响”。
巴掌拍一下,胸口左右各拍一下,两胁用胳膊夹两下,手掌拍腿两下。加上队形的变化,表演者表情的变化,就能传递出一种特别明快活泼的情绪。
闽南的舞蹈,都善于传递欢乐,拍胸舞想夺魁的最大资本在于他的背景出身。
有专家研究,这种舞蹈是古闽越人的遗存,他的粗犷,类似于非洲土著的土风舞。他头上的草绳,有蛇头的形状,而蛇,则是古闽越人的图腾崇拜。在所有泉州民间舞蹈中,他的资历可能最老。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乞丐舞。
据说是闽越族人流落在民间,又无一技之长,只好加入乞讨的行列,所以又在七响之后加入双手合十拜拜的动作,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
在官方,拍胸舞已成为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泉州到台湾、东南亚地区及日本表演。
在民间,他那左右晃动,扭腰抖臀的动作,给劳作后的生活带来无穷的欢乐,曾被人誉为“东方DISCO”。
火鼎公在前,火鼎婆在后,抬着油锅过,鬼怪都让道
拍胸舞拼历史,火鼎公婆拼胆识,最大的特色,是抬着油锅过街。
专家考证,火鼎公婆是从道教仪式中脱胎出来,艺术化后,逐渐演化成舞蹈形式。
宗教里惩恶扬善,认为做了坏事的人就该下油锅。古早民间,神仙出巡时,总要提前让人扛一口油锅,在神仙将走的路径上先预演一遍,意味着肃清妖风邪气,为神仙开道。
这种舞蹈,男角是火鼎公,女角是火鼎婆。俩人架着两根长竹竿,中间绑着“四脚架”,上面固定一口大铁锅,火焰还在熊熊燃烧。
火鼎公在前,一身黑,火鼎婆在后,一身红,扮相乡土味浓郁。前面一步一撅臀,后面一步一摆腰。有时还有一个“女儿”的角色,挑着一捆木柴的竹篮,随时添柴火。
为了表演方便,如今有时也用纸团蘸了特殊的油料,放在铁锅里烧之不绝,可以避免被烟熏火燎。
时至今日,在金门等地,城隍爷出巡,还有机会看到抬真油锅出巡的信众们。以后你再看火鼎公婆可别光看热闹啦,他是想提醒你,邪不胜正,可得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最后出场的彩球舞,身世显赫,祖先是2000多年前的宫廷尤物——蹴鞠。
汉至唐宋时,蹴鞠分成了两支,一支是现代的足球,一支就是彩球舞。
彩球舞,是蹴鞠与音乐舞蹈联姻的结晶,在唐宋时期随中原仕民南迁,传入泉州,后再无他恋,一直留在闽南地区。
彩球舞的身世轨迹,可以在宋元的折子戏《莲花落》中寻到。里面的“亚仙踢球”一出,美女李亚仙就说着一口闽南话,踢着足球,反映的就是彩球舞在泉州民间的真实状况。
为什么敢和前两位攻擂手叫劲,功夫是她最拿手的。足球变成舞蹈的道具,踢起来不好控制。所以舞者就在球底下连接木棍,男性舞者执彩球,表演时左抖右滚,逗引彩旦和彩婢戏球不止。彩旦和彩婢四人或者六人,或捧、或争、或托,脚、手、肩、腰并用。球在空中飞,人在球下舞。
彩球舞还吸纳了舞龙、舞狮,以及杂耍、武术动作。看着巾帼英雄们脚尖点球、背滚球、飞叉捧球,你还会小瞧彩球舞吗?
专家点评
泉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蔡湘江:
泉州民间舞蹈最有特色的是拍胸舞。本体古朴,特色鲜明。1985年时我写了一篇论文,提出拍胸舞是闽越族人舞蹈的遗存,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志军:
拍胸舞成为鲤城区第一批非遗项目、第一批市级非遗、第一批省级非遗,
泉州师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叶晓丽(研究民间舞蹈):
代表泉州民间舞蹈的项目,如果说男性为主角的,自然是拍胸舞。如果是女性为主角的舞蹈,彩婆也很有特色,彩婆借鉴高甲戏中的女丑,风格诙谐轻松。
大众呼声
网友“孤雲-依舊飄泊”:火鼎公婆最具闽南传统特色。舞蹈气氛热烈而诙谐生趣,是泉州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的代表。
庄先生:火鼎公婆最能代表泉州文化名片吧,平时也比较常见。
童小姐:从小到大,每次看元宵节踩街都能看到拍胸舞,印象很深。拍胸舞的舞蹈动作,还有舞者脸上的表情,那种笑容是种发自内心的,会感染到周边人,让人感觉很欢乐。
网友“海边的沙子”:只在泉州看过拍胸舞,是一种重要的民俗表演。我投他一票。
同门英雄
彩婆:彩婆以闽南戏曲高甲丑动作元素编排。在彩街队伍中,远远就能望见彩婆了。她们穿着大红的外衣、一脚高一脚低的高低裤、鼻边一点黑痣。行进时一边舞动扇子,一边迈着滑稽的步子。
公背婆:一人饰两角的一种舞蹈。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员在腰后别一个用竹篾、纸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翘起的一双小脚。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照镜、打伞等,表演中“公婆”俩喜庆地招摇过市。
唆罗连:闽南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蕴涵民间舞蹈成分。据专家考证,“唆罗连”最早可能来源于印度梵文,重复唱“唆罗连啊,罗连哩罗连啊”,配以舞蹈动作,烘托热闹的气氛;也有人认为兼有驱邪祈福之意。
鼓坠舞:比较类似北方的大鼓凉伞。在泉州各种“海丝文化节”上经常能看到表演,现在不仅可以在行进中表演,还可以在舞台表演,已入选泉州市级非遗。
白菜担舞:白菜担的道具都是一根窄而宽的竹扁担,两头各用彩带系挂着一个竹篮,篮内装饰五颜六色的花朵或是纸质的白菜,表演者将花担挑在肩上舞蹈。舞蹈表现泉州浮桥等郊区菜农清晨成队挑着白菜进入市区售卖的情景。(2006年还拿下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泉州民间舞蹈,拍胸舞是当之无愧的。在鲤城区还是唯一一个以单项成立协会的舞蹈。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