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解读芭蕾舞剧《牡丹亭》

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解读芭蕾舞剧《牡丹亭》

  • 2013-02-19
  • 佚名

2008年5月2日至7日,北京天桥剧场隆重推出了中央芭蕾舞团新创作的中国芭蕾舞剧《牡丹亭》。 人所共知,《牡丹亭》是明人汤显祖(1550-1616)的四大传奇之一,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具有较大的

 

  2008年5月2日至7日,北京天桥剧场隆重推出了中央芭蕾舞团新创作的中国芭蕾舞剧《牡丹亭》。
  人所共知,《牡丹亭》是明人汤显祖(1550-1616)的四大传奇之一,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400年来,《牡丹亭》不断被改编上演,有多种演出版本.成为脍炙人口的剧作。中央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对这一传奇给与了不同于过去所有版本的新的诠释和展现。
    该版本一公演,相关学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其优劣品评几近天渊。有人用“怪”  (音乐)、“散”(舞蹈)、“乱’’(动作)、“差”(整体)来评价该剧;但又有人说它是中央芭蕾舞团自创剧目中之佼佼者,艺术含量很高,有人认为,既然是中国传统剧目,音乐就该用昆曲,不能加入西方经典音乐:有人反驳,如若传统剧目不能动用西方乐曲,则用芭蕾来表现《牡丹亭》,一开始就属违禁之举……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喜欢该剧音乐的,往往不是音乐内行;为该剧舞蹈说好话的.反而是戏剧界人士,赞赏其舞美、服装的,多数亦非专业舞美者。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它似乎在提醒大家:通常情况下,专业人员总有一种职业模式,习惯用固有的模式来衡量眼前的事物,因此不容易接受那些打破常规的东西。而非专业者,只要有相应的艺术识养,虽然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欠缺一点,却往往多一份宽容,因为他们脑子里的清规戒律会少一些,观念容易更新,视野也就更为广阔,不会墨守陈规,因此毹够接纳新的创造。
    康德认为,艺术是没有规则的。人们也说,艺术贵在创新。如果我们总是用某种规则某种模式去观照艺术创作,恐怕会扼杀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一时难于被社会接受的事实是屡见不鲜的。芭蕾舞剧《牡丹亭》正是一部超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模式的产品。
    当然,对该剧予以高度评价的也不乏其人。比如某
艺术刊物的张姓总编据说为该剧打了9 8分,对其评价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另如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梁掌伟女士在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这部剧让我几乎忘记了芭蕾是西方艺术。此充分说明该剧用芭蕾的方式演绎中国人的情感,使芭蕾的表演形式民族化-在中西结合、中西互补的艺术创造中所达到的层次。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芭蕾舞剧《牡丹亭》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出它的价值与特色:1、对原著的“情”进行了精神层级的辨析:2、对原著主题意蕴给予了忠实再现、挖掘和升华,3、打破了传统模式的艺术表现手法。该剧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对国内的舞剧创作具有深刻的启迪。下面简要阐述。
  一、芭蕾舞尉《牡丹亭》对原著的
    “情”进行了精神层级的辨析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日: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名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  “情”是汤显祖传奇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或者说是其指向序在。历来的版本就此所取的态度基本上是保持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而作相应的形式上的调整或更新,包括曾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的白先勇的青春版也是如此,也未形成更大的突破。而芭蕾舞剧《牡丹亭》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全新的大胆处理,在故事情节上予以取舍、提炼,而且对汤显祖强调的“情”从心理学角度给与了精神层级上的辨析,使“情”的表现突破了笼统性和类型性,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心理结构的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不同的意识层,即: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前意识(preconsaious,又称下意识)和潜意识(uncunconacious,又称无意识)。弗洛伊德将其中的“潜意识”又表述为由“本我”、“自我”、  “超我”组成的人格心理结构。
    人格心理结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被解释为人的生物本能欲望,在人格中永远存在,它遵循快乐原则活动:
    人格心理结构中最高层是“超我”,被解释为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人格力量,它遵循至善原则活动,人格心理结构的中间层是“自我”,被解释为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在“超我”的指导下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式的意识,它沟通、协调“本我”与“超我”,并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芭蕾舞剧《牡丹亭》将杜丽娘这个原型人物,以“本我”的杜丽娘、“自我”的昆曲丽娘和“超我”的花神丽娘的形式进行综合体现,将杜丽娘这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按照不同的精神层级视觉化、物态化。如此,也就决定了芭蕾舞剧《牡丹亭》与其它版本的最大区别:以刻画人物心理为前提来塑造杜丽娘这一古典形象,从而完全异趣于此前的各娄《牡丹亭》-成为一个由心理戏剧结构起来的心理芭蕾舞剧。
    《牡丹亭》所以与汤显租的另外三部传奇《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台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原因是四部传奇中皆有“梦”的情节。弗洛伊德学说认为。梦所代表的是“愿望的达成”,梦中的愿望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并且“所有的梦均有其意义与精神价值”  (参见《梦的解析》)。在封建礼教制度下,杜丽娘的青春感受、爱情追求,皆不能容见于社会而被限制被压抑.这正如昆曲丽娘所唱.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索要固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品令]
    他倚太湖石,立着咱rz9中国舞蹈资源库

[1] [2] [3] 下一页 rz9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