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论空间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及其特性
论空间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及其特性
- 2013-02-19
- 佚名
论空间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及其特性毛毳 关于空间的论述在舞蹈理论界并不鲜见,时、空、力三者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被舞蹈界广泛认知与运用。在实践和理论两个范畴中, “空间”都是一个现身率比较高
论空间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及其特性
毛毳
关于空间的论述在舞蹈理论界并不鲜见,时、空、力三者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被舞蹈界广泛认知与运用。在实践和理论两个范畴中, “空间”都是一个现身率比较高的词汇,它不断出现在课堂里、舞台上、文字中。空间,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干舞蹈中?梅洛·庞蒂,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知觉现象学研究为舞蹈理论对于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出发点。他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人对外界知觉的“人为性”,人对外在空间的感受是随人的不同状态而改变的.因此空间在他那里一反客观存在的绝对性而与人的主观感受成为一体,从而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内在空间(心理空间)和外在空间(物理空间), “人们想从空间之外确定的一切东西仍然与空间有联系,因而也在空间中。对空间来说,重要的不就是包括一切人们能想象的存在吗?”也就是说,主观的思维活动能够感受到的一切也都处于空间中,空间既是物质性的1也是精神性的。
一、空间在舞蹈中的存在方式
空间在舞蹈中以三种方式存在:动作的外在空间形态,现实空间的艺术化转换,人物内在心理空间打可视化。第一、二种方式是体现干物理空间中的,第三种方式是将心理空间通过物理空间呈现出来。
(一)动作的外在空间形态
每一个舞种都有各自的空间形态,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舞种产生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从微观的角度看,身体本身具有的意向性和空间陛使动作体现出了身体对空间的态度,形成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古典芭蕾、中国民间舞各举一例。
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身体的基本形态-由此建构了技术原则,也决定了其空间形态的性质。1,舞姿的空间结构。以切凯蒂体系的第一阿拉贝斯克为倒来分析.要求躯干的两肩与两胯所构成的四点要方正,这四点和挺升的脊椎形成了躯干部“四点一线”的稳定的问架结构,成为芭蕾舞姿空间结构的主体,位于这个结构中的腰部由于强调“四点方正”很少出现行扭,而且腰的收拢‘‘象箍桶一样”强调整体性感受-口此,躯干加上伸展的四肢而形成了舞姿的基本平整方正的空间结构。2,运动的空间轨迹。古典芭蕾中肢体日一个位置到下一个位置的运行路线基本是在平面之内,超出二维的运动曲面相对较少,路线清晰单纯。手臂基本上在七个手位间相互连接,运动轨迹在轮平面、桌平面、门平面之间转换。下胺运动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而,古典芭蕾舞空间形态的特征概括而言有三点:肢体直线性,运动轨迹的平面占有,身体与空间的对立。
中国民间舞也有着自己的动作空间形态,以朝鲜传统舞蹈为例。在吸气时,腹肌有滚动的反应同时气沉人腹,而后沿脊椎上行,延伸至后脑上方气息放出,在意念中经上弧线继续向前放,再由脐部收线一样收回。这样在意识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平面上的气息循环圈.并由此在身体外部形成了一个与自身成为一体的意念性空间,这种气息的运作是“一种主观的、带有创作性的心理感悟”,所以朝鲜族传统舞蹈的舞者似乎总是在一个自足的、充盈的气场内舞蹈。从呼吸的完满“圆形”循环开始,朝鲜舞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圆”(或“弧”)的特征,气场的圆、身体状态的圆、路线的圆、动作衔接的圆,试图把这些圆一一理出是困难的,因为无处不圆。“圆”,使动作的衔接没有了缝隙,更使对自我的关注在。圆”的意境中达到完美或极致的展现。从身体的基本形态看,含胸垂肩造成背曲,脐部的窝状内收造成腰的后弧.整个身体中段从未打开,即使两臂在体侧后展延长,躯干的感觉也是向心的,腰腹也是收拢的,这是朝鲜舞的身体不与空间对立的最根本原因。内向性的动作动势.使动作的符_接更加完满,更使对内心的关注在和谐的状态中达到极致的展现。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舞种的动作空间形态上肝体现出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直与圆,外射与内敛.对立与和谐。
(二)现实空问的艺术转换
在我们的舞蹈创作中,存在着许多再现性的作品。对题材的选取决定了这类作品要再现某时某地的一个或几个事件,如《金山战鼓》、《条大河》、《再见吧.妈妈》、《天边的红云》等等,都是对现实中某个特定时间段和地域空间的再现,是艺术化、非写实地再现了现实空间。由于舞台本身是一个既定的物质空间,不能伸缩,也不能隐藏,只能通过运用些特殊的手法使有些空间可见可感、有些空间退出或隐去,更因为舞蹈作品是艺术创作,它必须经过舞蹈家的主观创造,才能来代言人类的生命感悟。在空间的运用上,舞台艺术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和方法技巧,虚实结合是舞蹈艺术把现实空间转换到舞台上所经常运用的形式手法,有些作品还通过多个空间并置来揭示现实世界与人的丰富和复杂。
《金山战鼓》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利用一面大鼓、两面小鼓形成舞台物理空间的视觉中心,三位舞者主要围绕着鼓而舞动.使舞台的大面积空间都空出了,划分出主、次两个舞台空间区域。主区域相对较小.三位舞者在鼓面的盈尺之间翻滚腾挪.高难度的技巧营造出场大战的惨烈气氛,而大面积空舞台区域无疑已成为虚化的战场,没有具体人物的厮杀,却已然幻化出一片沸腾壮烈。鼓是具象的.战场是抽象的,击鼓是具象的.厮杀是抽象的,三人是具象的,作战双方是抽象的.编导在空间的处理上,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部,以实表虚,完成了艺术化的呈现。
另一种现实空间的转换手法是多空间共现.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它们之间就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形象才能运用这种手法。苏时进的作品《英雄儿女》在开始时,王成王芳各在边,王成在左前角似身在战场,王芳在右后角似企盼亲人,形成情感的呼应和场景的对比。这样两个空间共同呈现的方式在舞蹈中并不鲜见,关键在于舞台后区出现的十几面大鼓和十几个鼓手。王成、王芳、鼓手们三者以所处的区域位置将舞台划分成三个空间,空间的意象就变得多重了——兄妹二人既是身不同的战[1] [2] [3] [4] 下一页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