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试论高校舞蹈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试论高校舞蹈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2011-12-30
  • 穆世琇
  • 黄河之声

文/穆世琇引 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

文/穆世琇引 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对于高校舞蹈教师而言,教学方式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得被教育者掌握舞蹈知识、学会舞蹈技巧、提升舞蹈能力的行为和过程,舞蹈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学者和学习者,那么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就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应该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所要教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高校舞蹈教学方式应该是互动的、双向的、高效的,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一、高校舞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中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对舞蹈教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但由于舞蹈教学的特殊性与开放式教学的形式,舞蹈教师就应该紧紧的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而展开充分的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通过笔者长期的高校任职,发现一些有关舞蹈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舞蹈教师不能很好的从学生的已有的真实水平给与授课,往往为了追求自身的教学效果,脱离了学生本身的素养,最后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实水平相脱节;其次,师生之间不能及时的进行教学反馈,接受学生大量的反馈教学意见和教学信息,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输出,不重视学生信息的输入;最后,由于舞蹈学生自我条件的差异和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学生各自的特点,但是调查结果说明,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导致达不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二、如何转变高校舞蹈教师的教学方式1、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单纯以教材的知识为掌握目标,同样还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状况和理解能力,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舞蹈教师脱离了学生本身的素养,教学结果必定是有限的。舞蹈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芭蕾基训,有着很严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一个完整的芭蕾舞剧是需要很多训练的步骤,老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在大多数学生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教师方可教授更高一层的专业知识。在学生没有能力完成老师教授的动作时,应更加巩固基础性的能力训练。比如在芭蕾基训battement tendu的训练,学生要具备地面的勾绷脚、起前旁后腿、抬腿划圈的严格的训练,然后才能在把杆上进行双手的扶把的练习,在地面的训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可以感受身体的地面的依托下稳定的感觉,以至于在把杆上不出现出前擦地顺胯,旁擦地出胯,后擦地掀胯的现象,可见没有这些完整而系统的训练,battement tendu是完成不好的。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已有的真实水平授课,掌握好基本元素,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2、师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教师教学的成果如何,一般需要从学生那里得到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是高校舞蹈教师实施目标教学模式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强化和调控目标检测的重要手段。舞蹈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就是课堂,课堂的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舞蹈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信息不断交换、深化的过程。信息交流的深度又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即老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和指点,并在情感价值观、生活观给予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见反馈给老师。由此可见,教学反馈是课堂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输出,更要重视学生信息的输入,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总结。在使舞蹈教学过程从基础的技能训练到综合的舞蹈发展,训练的过程要扎实,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受学生大量的反馈教学意见,接受学生反馈越及时、越多,对舞者的学习状况了解的就越全面,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可以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整个舞蹈教学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舞蹈剧目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想要学的舞蹈可以提前作一个预设,然后让学生进行有关舞蹈剧目方面的信息反馈,老师通过学生反映来的大量信息,可以进行舞蹈剧目种类的筛选,把有助于提高学生表现力的舞蹈作为教学内容,这样舞蹈的教学课堂就充满了教与学的动力。3、把握学生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使之舞蹈教师很具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允许采取适当的措施促使拔尖学生冒出来。”舞蹈教育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也会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出一个很大的变革。在教学中能够把握学生各自的特点,积极发挥其长处,加大力度提高学生不足之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一,学生自我条件有差异。从学生的自然条件来看的话,有的学生身材比例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天生膝关节、髋关节不开,但是弹跳能力很好,还有的学生进行旋转练习就头晕,但是表演能力很棒,等等这一系列表现。教师面对这样条件不一的学生要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如对待技术能力较强但表演方面较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表现能力、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验能力,最终使舞者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舞蹈表演境界。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开学生的弱点,发挥它的长处,达到扬长避短的表演形式。第二,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有差异。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老师,我们都不难发现,在同一个课堂、同一个老师教授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却千差万别,这是由人的智力作决定的,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组成的。有的学生在老师教授几遍之后就能掌握动作的要点,而有的学生不但掌握不了要点甚至基本的模仿都没有做到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给予更多得耐心,给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细心的动作分解、讲清动作要领以及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点和帮助。这样的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有一种自卑感,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鼓励可以使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使学生会主动地进行课下练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主动帮助相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展开互教互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和了解,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所以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掌握学生们的自身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的潜力得以极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 唐奕.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05)[2] 毕丽萍.舞蹈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价值[J].戏剧之家,2004,(04)[3] 孙姗姗.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作者简介:穆世琇(1983-),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助教,从事舞蹈教育。 (太原师范学院)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