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传承文化 舞动新风
传承文化 舞动新风
- 2011-11-19
- 闫静
- 黄河之声
文/闫静—、汉唐古典舞的形成 我是千千万万个舞蹈爱好者中普通的一员,和他们一样我热爱舞蹈,能为舞蹈而生,为舞蹈而狂!屈指算来,我和舞蹈已经结下了二十年的情缘,学习古典舞也有整整十多年了。在深深迷恋的同时
文/闫静—、汉唐古典舞的形成 我是千千万万个舞蹈爱好者中普通的一员,和他们一样我热爱舞蹈,能为舞蹈而生,为舞蹈而狂!屈指算来,我和舞蹈已经结下了二十年的情缘,学习古典舞也有整整十多年了。在深深迷恋的同时,我的心里总觉得我们的古典舞缺点什么。后来上了大学,我接触并学习了新学派——汉唐古典舞。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它缺少什么!缺少的正是历史!从殷商的铜器上就早已出现了手拉手,围圈起舞的舞蹈场景。这就充分说明,在夏、商、周时期,甚至早在半坡时期就有舞蹈的存在了。而我们当今的舞蹈只让我看到了建国以后从戏曲发展而来的舞蹈。那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舞蹈不要了吗?难道他们不属于中国历史传统吗?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就这样被我们轻易的抛弃吗?汉唐古典舞的创始人孙颖教授在50年前构画创办中国古典舞时就发现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戏曲和舞蹈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古后期,城市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社会上出现了靠卖艺为生的职业艺人层,他们之间互相竞争,想要适应城市市民的趣味,必须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宫廷艺术的豪华,村民艺术的粗糙都不合城市市民胃口,加之以宋元之际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的腐败贪婪又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频繁的农民起义意味着下层干政的要求。在这种时候,宫廷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朝夕不保,无暇也无心尽日歌舞升平。南宋取消教坊,宫廷舞蹈随之衰落,形式要求出现能以针砭事态人情、表现力更强的新形式、新品种,舞蹈、歌舞、音乐、演唱、百戏、滑稽戏只有熔于一炉才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而且只有打破宫廷的、市民的、村民的、宗教的、世俗的各种畛域,使得各个阶层都能接受,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艺术的商品价值,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古典戏剧形式——戏曲。”这就充分说明在戏曲之前就早已有了舞蹈的存在,而现在的古典舞却是在借鉴了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等于把原始时期至宋元时期这段历史全部丢掉了。因此,在《丝路花雨》、《敦煌彩塑》等类似舞蹈相继问世时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这些舞蹈决不是戏曲舞蹈,可它又是古典舞,这两者之间怎样揉和再一起使其成为中国的古典舞呢?这让我们又更进一步发现由戏曲发展而来的古典舞所存在的缺漏,因此它还不能担当起“古典舞”这种内涵深奥、厚重的名称。那古典舞到底是什么样的舞种呢?“古典舞不是历史上某些舞蹈在当时已有的名称,和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一样,是后人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而给予的名称,而且是若干种哲学、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它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几千年所创造的艺术,它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古代传统。前面之所以加上“汉、唐”两个字是因为汉、唐两代是我们民族趋向于成熟的阶段,是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开始繁荣的时期。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它具有辉宏、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加之古人的厚葬之风,在汉代地下墓室有丰富的汉代舞蹈形象资料。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峰的时期,舞蹈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所以我们称之为“汉唐古典舞”,也是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古典舞”。二、汉唐古典舞的发展我们认为,汉唐古典舞才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舞种。说起舞种,当今世界可以独立的舞种只有芭蕾舞和现代舞。作为文化发源地中国自己的古典舞却至今无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其最重要的弊端就是仍在遵循着芭蕾的模式。而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非常大,所以在东方中国走西方文化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新古典舞的创始人——孙颖教授曾经这样说到:“一个舞种把其他舞种的训练方式、教学思想、教材模式甚至教材拉进来,就等于拆除了艺术界定,也就说明这样的舞种还不是文化体系、审美体系甚至也不是有明确的艺术定位的技术技能体系。”我认为很有道理 。就比如书法和武术,它们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它们的一笔一划、一招一式都蕴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传承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因此才能在世界立足!我们的新古典舞正朝这个方向前进,而且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1)它打破了遵循芭蕾教材的教学模式,非常彻底的摆脱芭蕾。芭蕾源于西方,讲究“开、绷、直”,而古典源于东方中国,讲究“龙飞凤舞”“外刚内柔”这自古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怎么可以揉和在一起呢? (2)否认以戏曲舞蹈做基础。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戏曲是在社会经济落后,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都不能适应城市市民审美趣味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以末代作为整个历史的缩影来写一本书,那这本书能被叫做中国通史吗?而现在,我们以戏曲为基础来创办古典舞岂不是乱了章法?戏曲无论是表演什么朝代、角色都用的是一套程式,演西施不跳吴舞,演杨贵妃不跳唐舞,演吕后也不跳汉舞,它不能区分朝代、民族,也无法保存其形式、风格。“所以把戏曲舞蹈做基础、作规范创建古典舞蹈艺术体系的提法和做法是不恰当的,等于以历史的末代概括历史,而且是性质、功能均以改变,并由舞蹈派生出来的一种变体形式作为规范和依据,在这个指导方针下,是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古典舞蹈体系的。”(3)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韵律的培养。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却没有很好的舞蹈意识,那不是和杂技、体操一样了吗?著名舞蹈家姚姝姝女士曾说过:“跳舞是一种真实的真挚的感情,舞蹈不应该去解释什么,而是要撩拨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思绪,像原始人一样去与精神沟通。”这就是与杂技、体操乃至戏曲最大的区别。它不是单一的展示技巧,也不是戏曲的比拟性、叙事性为主,而是抽象的、抒情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舞蹈文化的审美定位。中国人的审美历来就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研究美学的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上曾说:“一般原始的民族都崇拜一种图腾,中国人崇拜的图腾很奇怪,是龙、凤、麒麟,都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这里可以看出从原始的时候起,中国人对艺术的审美就有两个特点:富有想象力和喜欢龙飞凤舞。”无论在汉唐古典舞的课堂训练上还是舞蹈排练上,都始终尊重民族的审美情趣,牢牢抓住民族的文化心态,例如在训练当中反复要求的“不动形不成,形成还在动。”这就充分说明在注重外部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强调文化心态、身体韵律的培养。从舞蹈《踏歌》的问世和随之引起的社会反响;北京舞蹈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和重庆大学先后开设了汉唐古典舞专业;以及各界专业舞蹈人士对它的肯定等等,汉唐古典舞已经扎下了厚厚的根基慢慢的茁壮起来。三、汉唐古典舞存在的不足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我们的大方向已定位。但根据这四年来对汉唐古典舞的认识和学习,我认为它还有些不足之处。(1)教材的不完整性。中专这一部分是个很大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在考大学之前就已经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他们学习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大致有3—6年,上大学之后才接触新古典舞,他们是否能接受?所以,应该在中专时就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新古典舞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2)我认为舞蹈编排有些因循守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历史是要尊重,但现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趋向也不能忽视,既要把观众带回历史当中,又不能让他们觉得乏味。在这里,我斗胆简单评论一下舞蹈《玉兔浑脱》,这个舞蹈时间较长,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动作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重复多次,内涵很深但舞蹈整体上没有亮点。宋朝时它属于女子宫廷舞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舞蹈是很受欢迎的。但几千年过后,我们正处在经济飞腾时期,人们思想变化比较大,喜欢激情的新鲜的事物,因此人们会觉得《玉兔浑脱》有些过长又没有什么变化不愿意去欣赏,而只有少部分研究历史喜欢历史的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有这样一句话:“艺术的规律是由原始发展到最后又回到原始,但它是对原始的升华”以上是我对汉唐古典舞的认识,希望大家给予批评和指正,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喜欢上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种。我坚信,汉唐古典舞一定会代表中华民族在世界立足,并且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三论中国古典舞》孙颖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教研室出版[2]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安徽出版社 (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