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论羌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论羌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 2011-11-19
- 景永利
- 黄河之声
文/景永利一、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按照《说文解字》一书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区,羌人以牧羊为主,在很早以前羌族就有了原始农耕,
文/景永利一、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按照《说文解字》一书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区,羌人以牧羊为主,在很早以前羌族就有了原始农耕,并形成了农牧文化的雏形。同时伴随着民族文化羽翼的日益丰满,羌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也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而支撑着羌族舞蹈文化的羌族文化大体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即巫教文化,高原耕牧文化两种类型。1、巫教文化在羌族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创造了其民族特有的巫教文化。羌语“莫恩纳莎“即羊皮鼓舞原来就是祭神、驱鬼、求福等法事活动中,由巫师表演的舞蹈。直至今日,这种巫教文化在羌族仍然盛行。在羌族屋顶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供有五块白色的石英石,它们分别象征着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而这些都是羌族自古以来巫教文化的遗风。同时“释比文化”给羌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高原耕牧文化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上也经历了迁徙,一部分迁入中原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岷江上游,即四川阿坝茂汶羌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居住环境,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与此同时,羌族的先民自古游牧的生活方式已在古书中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羌族人民也开始慢慢的开始掌握农耕文化,正是由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交错,也是为羌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羌族舞蹈的文化功能1、实用性功能羌族舞蹈作为羌族人民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创造出来的混杂的庞然的精神载体,其舞蹈充分体现着羌族人民在舞蹈的辅助下,逐步走向先进文明的进程。战争性的舞蹈。羌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上,羌族曾屡遭匈奴的侵扰,从而致使羌族人民不得不出征抵御敌人的侵略。因此也导致了羌族人民开始以抗敌、迁徙等来延续氏族部落的生存。图腾性舞蹈。羌族自古以来就以牧羊为生,羊可以算是羌族的图腾。作为图腾文化而言,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心理创造,他们利用图腾崇拜来解释和说明这他们自己的文化,从而也通过舞蹈来表达人们对图腾的崇拜。2、生活功能作为舞蹈的生活功能,泛指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生存的方式。民间舞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起到调剂民族心理平衡的作用。对于羌族来说,舞蹈是一种存在于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中的构成部分。宗教性的舞蹈。对于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羌族人民来说,宗教活动已经成为羌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羌族来说舞蹈仿佛给予了羌族人民一种神奇的魔力,人们利用它可以去达到各种各样重要的和真实的目的,例如:羌族人民通过舞蹈祭祀神灵,祈求天神下凡附体,将鬼怪邪魔赶走,保求羌寨的平安幸福。社交性的舞蹈。忍木纳.耸瓦羌语的意思为;:“尊敬客人,以礼相待”。它是羌族人民迎送宾客的礼仪性舞蹈,多由老年人来表演。表演时,男男女女分别站立成扇面形,并面向宾客,用小指扣住两侧人的腰带,通过歌词的赞美,以此来表达羌寨人民对宾客的尊敬。娱乐性的舞蹈。作为羌族自娱性舞蹈很强的莎朗舞,羌语意思为:“唱起来,摇起来”,其中“胴体环动”就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群众在跳“莎朗”时,男女个分成一排,并围成圆圈。起舞前,并由男女先后轮唱一遍舞蹈的歌曲,以此烘托气氛。从莎朗舞的动作表象看,它多以踏、悠、摆、转等动势组成,而这些动势也向我们传递出羌族人民的民族性格,以及由民族性格所决定的粗犷欢腾的舞蹈风格对于羌族舞蹈而言,羌族人民利用舞蹈来实现这他们的心中的愿望,通过舞蹈来表达着人民心目中的情感,传承羌族那古老而美丽的文化。三、羌族舞蹈的审美意蕴综上所诉,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文化”一词包含了多个层面的符合整体,它是一个民族以其特有的方式营造出来的。在“民族文化”中,洋溢着一个民族发自灵魂深处的共同热情,体现着一个民族全方位的生活的综合脉络,实现着一个民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高度协调。我们在了解学习羌族舞蹈的同时,我们不难在舞蹈中看出羌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舞蹈中所透露出来的重要价值。通过总结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民族精神价值羌族舞蹈中的战争性舞蹈,展示出羌族人民英勇善战,坚韧与自强的民族性格。2、道德文明价值羌族的莎朗舞、忍木纳.耸瓦舞等都展现着羌族耕牧文化的全过程,反映出羌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3、文化艺术价值对于羌族舞蹈来说,羌族舞蹈的传承主导着应该是“释比”,“释比”在羌族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羌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人物,通过“释比”对羌族舞蹈的传承,使我们在舞蹈中了解着羌族文化,保护着这羌族舞蹈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块古老的瑰宝,是羌族人民劳动的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云中羌寨,是羌族人民精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羌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必将永远屹立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2】罗雄岩.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 【3】高师《艺术概论》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艺体系)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