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敦煌舞蹈教学研究

敦煌舞蹈教学研究

  • 2011-10-04

在敦煌舞蹈“复活“以前,舞蹈界对中国古典舞蹈的认识一直仅限于戏曲中提炼出来的舞蹈,20世纪50年代初欧阳予倩先生首先提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他提出“中国历史上的舞蹈是断代


    在敦煌舞蹈“复活“以前,舞蹈界对中国古典舞蹈的认识一直仅限于戏曲中提炼出来的舞蹈,20世纪50年代初欧阳予倩先生首先提出中国古典舞的概念,他提出“中国历史上的舞蹈是断代的---有资料,但是没有形象;有形式,但没有动作”,由于“中国独立的舞蹈形式慢慢消失,为了表现感情,表现人物或者故事,大量的动作就汇总到戏曲当中了。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创建一个中国古典舞,必须以戏曲作为我们的一个基础”“如果不承认戏曲舞蹈是古典舞,那么就必须承认中国没有古典舞”⑻自此,北京舞蹈学院的李正一、唐满城等老师筚路蓝缕,为从戏曲中把舞蹈剥离、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舞蹈形式的古典舞表演和训练体系,花费了毕生心血,在舞蹈学院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学科,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古典舞表演艺术家。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敦煌舞蹈的出现,引起舞蹈学界对古典舞蹈的认识发生变化,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存在与发展应该是多元和多样的,敦煌舞蹈和戏曲舞蹈同样是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舞蹈学科建设,理应把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中已经证明成功的敦煌舞蹈成果,纳入到教学范畴,以吸纳和拓展中国古典舞的内容,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舞蹈传统。笔者在舞蹈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思考和积累也逐步深入。我经过准备,从2000年起开始在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和东方舞系对本科和研究生开设敦煌舞蹈训练和表演课,对“本科生的选修课重在了解舞种风格;古典舞系必修课重在掌握敦煌舞蹈的形、神、劲、律;研究生的公选课重在体验并由此深入到对敦煌舞蹈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探讨”。对这门课程立意,我设置为是一门具有突出风格性的表演课,课程完全以自己参与敦煌舞蹈编创和长期表演的实践为基础,独立设计与编排内容,精心提炼和编创训练与表演程式,突出对敦煌舞典型舞姿和特殊韵律的把握,有意地删繁就简,避免孤立、呆板地摆姿势的教学方法。我充分借鉴芭蕾和中国古典舞教学可取的方法,兼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包括使用把杆,训练敦煌舞重心的倾斜控制)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敦煌舞蹈的过程中,随时体悟到身心统一、内在控制与动作协调的感受,抓住要领,形成表演的综合能力。“本科生的选修课重在了解舞种风格;古典舞系必修课重在掌握敦煌舞蹈的形、神、劲、律;研究生的公选课重在体验并由此深入到对敦煌舞蹈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探讨”教学实践证明,敦煌舞的风格受到学生的热爱,一致反映敦煌舞蹈是一种不能不学的新颖的中国古典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美学价值。有的学生由于喜欢我的敦煌舞课,从本科开始到研究生,分别上过选修课、必修课和研究生课程,最终把敦煌舞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历时7年的教学中,笔者独立编著了敦煌舞蹈教材---《敦煌舞训练及表演教程》。教材的体例也是新颖和独创的,每一部分训练都分为三个互为关联的部分:意境基调、顺序范式、韵律解析。这样做便于学舞者从整体感觉和综合能力上把握敦煌舞蹈的风格特色,同时加深敦煌舞蹈文化背景的理解。

   下边摘选《敦煌舞训练及表演教程》的第二章的一小节,以介绍这部教程的特色:

                                 第二章 表演性舞姿训练部分

                                      (一)原地舞姿组合
    基调意境:

    轻盈舒缓的“软舞”,舞者宛如飘动于一朵圣洁的白莲花上,音乐悠扬空灵,仿佛暮鼓晨钟里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那样的超凡脱俗、清新静谧,以柔美的舞姿和富于变幻的S形曲线演绎着无穷的神秘。舞蹈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个回身,都讲究一种柔和含蓄的韵味和内涵;身体的一屏一息和张弛收放传递给指尖末梢,神态和舞姿细腻而柔美,渗透着一种温柔神圣、不染尘世的高雅。一系列的动作组合胜似天宫里千娇百媚的仙女翩翩起舞,娴雅飘逸,意韵连绵不绝。

    顺序范式:

    准备:轻跳起法儿,顺势旋转一周,身体重心盘旋而落,转回一点后跪坐,摆好地面造型准备(参看敦煌莫高窟元465窟舞人)。

    1、由地面造型起身到半蹲时,原地仰天转到正面,双手在体侧一正一反。

    (“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起身时似乎头顶有一种力量将身体慢慢拎起,身体的旋转要由目光引领。)

    2、侧转身拧上手转下手,出胯造型(参看莫高窟初唐205窟、晚唐85窟经变伎乐菩萨)。

    3、一手掏手向后,并出同侧胯半蹲,另一手不动。

    4、双手同时掏手,分别变正反兰花指斜方向,动力腿点地、半蹲出胯(参看中唐158窟南壁经变舞伎)。

    5、双手作S形动律左右“8”字,立半脚尖,双提手变半蹲动力腿点地出胯,双手变一上一旁造型(参看晚唐156窟、晚唐232窟、晚唐468窟经变伎乐菩萨)。

    (注意踏步和出胯点地与上身三道弯的配合,在流动变幻中体现瞬间静态舞姿的造型美)

    6、一手推掌内翻收提,另一手位于头上方不动,动力脚贴主力腿上形成造型(参看初唐335窟南壁经变伎乐菩萨)。

    (整个动作开始由手肘带动,像滚珠一般将整个身体的重心向外带出,再由身体的另一侧肋带着拉回,身体要像波浪一般柔韧,变换不同平面和方向的S形。这一动作的形成与走向也是运用了手肘在垂直面上纵向S形和横向∽形的运动形成的,是敦煌舞蹈从静止到流动的典型动作之一)

    7、双掏手,一手兰花一手反兰花,一腿出前勾脚端腿(参看盛唐126窟、晚唐12窟经变伎乐菩萨),动力腿落原地自转一周,头仰天,手造型不变。

    8、左右S动律,手上下随动变贴耳贴胸,双腿半蹲旁点地(参看晚唐144窟、晚唐156窟经变伎乐菩萨)。

    9、穿抽手变反兰花指,勾脚端腿出前(参看晚唐156窟经变舞伎),反面同样。

    (“婆娑起舞,舞动天地”,身体的膝、胯、腰、肩、臂、头、手自下而上节节传导,呈S形曲线起舞,时而奔放,时而矜持,欲起还落,欲说还休,用手臂的“撩”带动身体的“摆”,形成连绵不绝的曲线,体现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生命)

    10、单手由上往下端落,含胸再掏手,动力腿由前经一位擦过变后小勾抬腿,手做上、下兰花指造型(参看初唐205窟北壁西方净土变舞伎)。

    11、手腕向内小转,随出胯后呈三指立造型,抬腿跨变绷脚盘腿半蹲造型(参看初唐334窟伎乐菩萨)。

    12、双托手打开出胯的同时拧转双手在胯两边外转小圈,收手式停在半蹲点地、双手兰花指对腕上下直立造型。

    13、双手向两边打开,同时动力腿旁90度打开向内自转,双手经腋下掏出到三位合十,半蹲前点地S形(参看隋299窟天宫伎乐)。

   (“止于半月,虔诚凝思”,动作幅度逐渐缩小,情感由外放逐渐转向内收,凝神屏息,身体侧倾构成半月形,舞姿虽已静止,但气韵依然不断流动,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

    韵律分析:

    完成这个组合,需要把握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注意足、膝、胯、腰、肋、肩、颈、头、指之间的主动随动与协调配合以及视线的收放、重心的流动传导,掌握静态舞姿颈、腰、胯形成S形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体会其中的回环无穷、曲意流韵之美。敦煌舞蹈作为一派新颖的中国古典舞种,其可贵之处是“突破了舞蹈语言和章法的陈规而有所创新”。舞蹈时肢体的运行变化、各部位间的连接流畅自然,不同舞姿间连接时运行线路的婉约绵延、行云流水,动作节奏徐而不疾,张弛有度,身体在不断的曲拧中又有纵深的张力,具有一种长线条的蜿蜒美感。另外,还要注意绸子与身体之间的关系,绸子的舞动要与舞者的身体动作融为一体,成为有限肢体表现力的放大和延伸,并成为舞蹈意境的重要体现。舞蹈时要充分利用绸子的悠然轻盈之美,把握好绸子“轻扬”、“巧绕”、“缓落”的力量控制,既要“以身带绸”,又要“以绸传神”。通过这一组合,舞者应当娴熟掌握敦煌舞蹈的典型舞姿以及用绸方法,并从外在形态逐渐潜入到对敦煌舞内韵的体悟中去。

  敦煌舞课程突出风格与表演的训练,集中反映了表演实践的深度提炼,充分体现了敦煌舞基本动作和韵律的统一,兼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与体系,具备广泛的适应性,拓展出广阔的教学空间。

 

i1q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